首页 信用证 贸易术语 | 合同 货运货代 外贸单证 | 利用外资 涉外工程 | 法律法规 外贸律师
反诈骗 风险防范 案例文章 | 融资 海事海商 知识产权 | 境外投资 WTO | 诉讼仲裁 法律咨询
站内搜索
热词:诈骗罪 信用证 UCP600 国际贸易 WTO 风险防范 FOB 汇付 电子提单 DDP 石家庄化工骗子 反诈骗 反补贴 国际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 DDU FCA 托付
 您现在的位置: 国际贸易法律网 >> 境外投资 >> 海外并购 >>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痛
信息来源:国际贸易法律网 发布时间:2012/5/17 8:48:15 阅读次数: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抄底欧美的时刻到了,但事实远未有想象中的简单,资本雄厚的国有企业因其中国政府的标签而深为欧美所忌惮,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也不具备吞并、经营欧美成熟企业的实力,加诸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经常让我们错失良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之路,何时才能一帆风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走出去良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外汇储备额庞大,企业所受创伤较小,资金充足且成本低,具有海外并购能力。相比之下,金融危机使很多海外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出现困难,许多企业希望能够得到外界支持,找到合适的婆家。因此无论是市场的变化还是兼并的成本上,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以2009年为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但是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失败与成功交织。据统计,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武钢与澳大利亚Western Plains Resources公司合资受阻案、腾中收购悍马夭折案,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为什么在国家大力支持我同企业走出去,同时海外企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困难重重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不能得心应手,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番。
  
  腾中收购悍马夭折:海外收购必须准备充分
  
  2009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当年6月四川腾中工程机械公司与要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并达成收购协议。腾中重工是四川一家民营企业及国内领先的路桥、建筑机械及能源设备的制造商。根据初始交易条款,腾中重工通过收购,将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极为关键的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还将承续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现行的经销商合约。另一方面,作为整体交易的一部分,腾中重工将与通用汽车就总装,部件和材料供应的长期合同进行磋商讨论。四川腾中表示对悍马品牌和产品研发能力的投入将满足美国和全球市场高端产品的需求;悍马方则表示作为一家全球知名品牌,在腾中重工的投资和强劲支持下,悍马无论在新拓展的市场,还是在现有市场推广新产品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一旦交易成功,3000多个美国本土的就业职位将得以保留,因此愿意与新的合作伙伴携手开拓成功的未来。
  你情我愿,腾中联姻悍马看来是板上钉钉了,社会各界也一直关注着事件的进展。但是2010225,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底特律总部宣布,由于四川腾中没有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随后,通用汽车声称将关闭悍马品牌,此举获得了美国环保人士的欢迎。沸沸扬扬的腾中收购悍马案终于胎死腹中。人们不禁要问,在两厢情愿的情况下,为什么海外并购依然失利。
  首先,腾中对悍马的收购并不是完整的收购。通用出售悍马时的叫价5亿美元,但是最终双方的协议价格却是1.5亿美元。而伴随收购价格的减少,腾中收购的内容也大幅减少,仅包括了品牌、商标、渠道和一些专利使用权,并没有涉及到悍马股权、生产线以及核心技术等,这种收购实际上对腾中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其次,成功发展悍马前景暗淡。2006年一2008年悍马汽车全球销量每年下降近50%,2008年全球销量仅3万多辆,并且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下,悍马的高耗油率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2009年悍马已经接近于停产。腾中一旦收购悍马,光是开拓市场就要再花上数十亿美元。而腾中作为一家中型企业,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人民币,2008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人民币,如此实力,摁成功驭马确实力有不逮。第三,腾中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在2010年年初底特律车展上,通用汽车(中国)总裁甘维文就曾表示,腾中收购悍马最大的障碍是腾中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完成交易。腾中是一家以生产搅拌机等筑路机械为主的企业,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要把悍马原来的大排量产品改变过来,需要过硬的汽车技术,同时开拓国际高端汽车市场还要有与国际汽车行业进行充分合作的国际经验。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去收购一个已经陷入困境的国外汽车品牌,进入高端越野车行业,几乎是天方夜谭。而腾中此前欲联手东风汽车公司共同收购,也没有获得东风同意。正因如此,而腾中在发布了收购公告,并不断与悍马洽谈后,由于发觉自己收购悍马后并没有成功发展悍马的实力,也没有向商务部正式申报(我国规定,凡是对国外并购企业,如果超过一亿美元的投资要向商务部报备。),收购行为迟迟未执行。就这样,腾中耗时两年的收购悍马终因自己的准备不足而以失败告终,期间还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收购夭折案例给我们启示,海外并购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自己的资质和能力,对被并购对象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有一个充分的考虑,避免盲目性。
  
  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政治经济因素不能忽视
  
  2009年,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案要数中铝斥资195亿美元增持力拓股份。当年212日,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当年6月,这场交易计划因力拓毁约宣告失败,力拓集团董事会撤销了对中铝交易的推荐。并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力拓是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铁矿石价格下跌,资金上也出现了困难,公司已经负债387亿美元,急需外部资金补备。而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也需要有价格稳定、供应充分的优质铁矿石资源。中铝收购力拓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考虑的。从2月份宣布收购开始,也似乎是一帆风顺。实际上当时在澳大利亚内部就一直反对声音不断,力拓与中铝也在收购问题上进行了充分博弈。澳大利亚国内许多议员与政府官员,还有一些协会组织甚至一些国际组织都认为中铝是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代表中国政府的利益,它对力拓的收购将极大地损害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它们不断游说澳政府不要批准这一并购。当年3月中旬,中铝力拓交易先后通过澳大利亚反垄断机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FCO)两关审查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宣布,交易将在原定的30天审查期基础上,再增加90天直到今年615日,实际上将这场并购事件的审批拖延下来。而这期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同时美联储开始启动印钞机,全球资本市场明显好转,全球资本流动性重新充裕,力拓英国公司和澳大利亚公司采取了配股方式筹集了充足资金度过了难关,于是便采取了毁约的方式,并宁愿出1%的违约金。其实,力拓利用与中铝的交易条件的公布,获得了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也顶住了股价下滑的压力,并且成功配股度过危机,可谓是好处多多,区区1.95亿美元的违约金也在这几个月中通过铁矿石交易价格的上涨获得弥补,而大多的铁矿石是出口到了中国,从中国赚的钱又还了一部分回来,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中方意图没有被满足,反倒一直在承受包括力拓股东、澳大利亚政府以及国外舆论的压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结这一经验,我们发现海外并购除了实力之外,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因素。现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威胁沦在海外颇有市场,这影响到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海外发展。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到中铝收购力拓不果,再到前些时候的鞍钢集团与美国钢发展公司在美合资建厂受阻,这些都折射了东道国政府对中国资源及其加工类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担心,它们担心中国获得资源而经济不断发展和强大,也担心本国相关行业受到冲击而影响产业安全,它们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行为采取了消极态度甚至是反对态度。同时,经济因素不容忽视,在中铝收购力拓案件中,力拓的毁约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铁矿石价格上涨,使其实力重新增加。宝贵的四个月时间,由于国际经济的多变性,给力拓带来了决定性的好处。因此,当中国企业在采取海外并购行为时,一是要不断淡化国家色彩,淡化企业的国有色彩,不要过分高调宣传,亮出底牌和好处。更要注重加强己方在东道国的游说能力,而在本案例中,中铝在游说澳大利亚政府和力拓股东接受注资方案方面都显得声音微弱。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专业化、国际化并购团队
  
  2010328,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国民营企业吉利终于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后,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从收购标的看,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同时拥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接近60万辆产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产及知识产权。从财务数据上看,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把总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豪华车巨头沃尔沃轿车收入囊中,吉利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利于迅速做大自身的产销规模。从品牌价值上看,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国际品牌榜显示,拥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最安全豪华轿车的沃尔沃轿车,品牌价值高达20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利用其高端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对于吉利而言是条捷径。从技术上看,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特别是沃尔沃轿车在汽车主动、被动安全领域的众多领先技术,以及研发、生产豪华车型的体系能力,更是吉利所缺乏且梦寐以求的。
  可以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对其长远发展将带来巨大好处,而吉利的蛇吞象之举也为中国海外并购提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论起成功的原因,首先,吉利是一家私营企业,它的政府色彩比较淡化,足以消减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其次,吉利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并不断的参与海外市场的投资经营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海外发展经验,通过在欧美等地的展销提高了自身的海外知名度与声誉;第三,吉利建立了一只专业化、国际化的并购团队,其200多人的并购团队中包括了国际金融巨头罗斯柴尔德银行团队,他们对收购进行了充分的精心准备,为沃尔沃制定的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获得了被收购方的认同,罗斯柴尔德团队在并购中还发挥了财务顾问、知识产权顾问以及政府公关等重要作用。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一要建立有效的并购团队;二要有充足的实力和国际化的、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三要有较强的游说能力和较为淡化的国家色彩。这些成为中国企业减少海外并购障碍的必要因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之道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首先,应当注重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同时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淡化国有色彩,避免国内过度宣传以引发国外舆论的担心。其次,应当完善跨国并购的现行法律体系。对跨国并购的审批程序、外汇进入、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有关问题给予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使我国企业在对外并购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步入法制的、健康的轨道。第三,应当积极参与制定跨国并购国际规则。加快签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把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纳入签署双边投资保护的议题。第四,加大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放宽对外汇及信贷额度的限制,同时简化申请程序和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使各项金融支持措施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一些海外并购项目适当扶持,降低企业风险。第五,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购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政府和驻外机构也可利用各种资源,为国内企业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搭建信息平台。
  从企业层面来说,首先,应正确制定海外并购的战略规划,合理选择并购投资的行业,研究被并购对象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加强企业并购前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筛选,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选准合适的并购对象,避免盲目性。其次,应合理选择并购投资的区位,要全面考察并购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物质技术环境,自然区域环境,生产资源环境,销售市场环境,金融货币环境,投资法律环境等。第三,正确选择跨国并购投资的行业,要选择那些产品容量较大,进入壁垒较低,投资政策优惠,有扩散优势,具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开展并购。第四,应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队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应注意首先集中力量做好单一业务,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建立核心优势后,才可以考虑发挥它的潜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多元化战略。同时,高度重视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还应利用好国际上现有的人才,只有组建好自己的人才队伍,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才能进一步发展。第五,善于借助外力,尤其是借助国际知名的成熟金融投资机构的参与,这对企业获取海外并购的经验并且提高并购的绩效很有帮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本栏目热点图片
    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本站推荐
    排行榜
    站外搜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所载文章仅供参考,Copyright 201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贸易法律网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电话:13315171023 QQ:1215545143
    邮箱:jiaqingkun@126.com 技术支持:众旺互联